国内领先的文化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文化赋能 数据立信

行业动态 招投标
北京创建惠民生 街乡未吹哨 体育已报到
2019-01-15  来源:北京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  [大] [中] [小]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初,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作为市、区体育行政部门,我们深刻明白直接面向群众、工作在群众身边的街道、乡镇,是最容易发现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最清楚问题存在的原因、最知道群众想要什么的群体。因此,从年初开始,创建60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体育特色乡镇就作为市、区两级体育部门主动向基层报到,参与、指导、帮助、服务街乡全民健身工作的一项重要实践,并被列入了2018年北京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

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制定两个标准,配备创建经费

  “街乡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哪儿?体育场地设施怎么建?怎么管?体育赛事活动怎么搞?怎么办?体育健身组织怎么管?怎么奖?……”针对这几个问题,市区两级体育部门主动深入街乡,了解街乡在全面健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制定并印发了《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标准》《北京市体育特色乡镇标准》(以下简称两个标准),对街道、乡镇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场地设施配置、休闲活动开展、群众赛事组织、科学健身指导、文化宣传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规范。同时,市体育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创建工作予以经费支持,经过多次调研核算,市级财政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专款3000万元支持各街道、乡镇建设工作,不断夯实基层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动员有力、群众广泛参与的北京市全民健身发展格局,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实现体育服务新标准、体育惠民新发展。

  按标准指导帮助街乡进行创建

  市体育局对参与创建的各相关区和60个街道、乡镇负责人召开了多次专题培训会,就创建工作流程、两个标准细则、注意事项、完成时限进行了逐一解读和规范,并深入各创建区,实地走访街道、乡镇,了解创建工作的问题困难,指导各街道乡镇充分借力借势,广泛动员和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居民参与创建工作,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群众体育发展态势。

  市体育局会同丰台区主动出击,指导街道、乡镇将创建工作与全年体育工作结合,建立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使“创建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指标化”,区体育部门先后召开7次相关工作推进会议,对创建标准进行梳理、解读,并听取各单位对于全民健身工作,尤其是场地设施建设、活动赛事开展、健身团队扶持等相关工作的需求及设想,共性问题一同解决,共同提高;个性问题集思广益,一一突破。并先后10余次到创建单位一对一指导,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帮助他们寻找破解方法,实现了创建工作和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提升。同时,丰台区研制出台了《丰台区基层体育经费管理办法(试行)》,为街乡镇争取到每年1050万元的专项资金,大大缓解了基层全民健身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的矛盾。以云岗街道为例,在市、区体育局的悉心指导下,街道积极与驻区单位、学校共享共建,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置换全民健身器材,大力开展品牌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地区形成了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年年有展示的健身活动体系,在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东城区按照北京市体育局的统一部署,制定完善工作推进、问责机制,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专题部署创建工作,主管副区长要求创建街道要举全街道之力确保创建成功,把创建工作与设施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群众的安全感;要把创建工作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把创建工作与全民健身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满意。区体育部门对各街道、乡镇实施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责任区域,实行干部“一对一”帮扶责任制,通过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机制,全面统筹、部署、推进创建工作,年初动员、年中攻坚、年底冲刺,与创建标准的差距在哪儿,攻坚的着力点就在哪儿,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哪儿,推动工作就从哪儿里着手,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不留死角、不留漏洞。今年,东城区近90%的街道被命名为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占全市创建街道的37.5%。

  顺义区主动作为,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加强健康文明和谐新顺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委大党建目标考评体系,将创建目标纳入《顺义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及顺义区促进河东河西均衡发展三年提升计划当中,对基层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倾斜,投入19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争创工作经费;区体育局、区农委、区社工委等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创建工作专题研讨会,督促乡镇、街道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将“三纳入”在各基层单位做牢做实。

  市体育局指导平谷区以“八个一”工程为抓手,即指导帮助各街道、乡镇每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制定一个工作计划,举办一次全民运动会,一次篮球大赛,一次乒乓球大赛,一次拔河比赛,一次象棋比赛,每个行政村、社区举办一次运动会或体育比赛。坚持以小型活动经常化、大型活动规模化的全民健身活动模式,坚持以突出活动特点、打造活动精品、形成活动特色的思路,打造“一街一品、一镇一品”。同时,区体育部门拟定了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特色乡镇致居民、村民的一封信,向街道、乡镇居民、村民介绍争创的目的意义,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创建工作的成果

  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朝阳区奥运村街道打造“民间奥林匹克体育大赛”;通州区西集镇举办了百姓足球、拔河、篮球联赛;大兴区西红门镇建起了面积约2万平米的西红门体育公园;平谷区大华山镇为辖区村民建立健康电子档案,推广科学健身的方法和理念……在2018年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工作总结大会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被来自基层一线的群众体育工作者娓娓道来。创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不仅是街道、乡镇的一个招牌,更是一块民生金牌,一项项规划的开展,一次次活动的举办,一块块场地的建成,一个个指标的落实,市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通过一些数据,可以看出在2018年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的丰硕成果。

  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平均每个社区/行政村拥有不同类型的健身团队3支以上,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备案的健身团队达到120支,平均每个社区5支;所有街道、乡镇每千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4名以上,其中通州区西集镇每千人配备5.5名,朝阳区南磨房乡每千人配备5名,房山区拱辰街道每千人配备4名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通过自建、共建、共享等方式,所有街道、乡镇均完成街道文体中心/街道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所辖社区/行政村的室内场地面积在60㎡及以上,室外场地面积在100㎡及以上。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所有街道、乡镇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性运动会,东城区东花市街道、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等每年均举办2次以上的街道综合性运动会,参与人数在500人以上,大兴区北臧村镇开展日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健身活动1000余场;街道、乡镇每年至少参加3次及以上的市区级体育赛事,其中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平谷区兴谷街道等参加市区活动赛事均在7次以上;街乡积极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东城区北新桥街道、丰台区太平桥街道等街道每年均开展3次以上的冰雪体验活动。

  全民健身文化宣传——每个社区/行政村平均不少于2处宣传栏,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海淀区田村路街道宣传栏均在100处以上,其中田村路街道达到253处,每个社区拥有8处宣传栏,极大的便利了全民健身工作的宣传和健身氛围的营造。

  全民科学健身指导——每个街道、乡镇每年至少组织500人以上的国民体质测试,其中顺义区赵全营镇、海淀区东升镇每年组织700人以上的体质测试,为测试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

创建工作的意义

  创建工作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积极响应。北京市开展全民健身示范街道、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千方百计破解群众的健身难题。

  创建工作是对条例规划的全面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提到“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健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筹本辖区全民健身工作的职能、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并完善政策措施,支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将市、区用于支持基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人员、场地设施等资源交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筹配置”;《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指出的“提升城乡居民全民健身服务水平”要求,到2020年,全市30%的街道和30%的乡镇创建成为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

  创建工作是对市民期盼的强烈回应。创建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以问题导向,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影响群众健身的突出问题,对街道、乡镇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场地设施配置、休闲活动开展、群众赛事组织、科学健身指导、文化宣传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指导、规范和提升,做到了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不扰民,使广大市民成为创建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年来,一条条全民健身新政在基层破浪前行、一件件全民健身实事在街乡落地生根,北京市民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创建工作对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品牌的全面升级。“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2778个、体育特色村试点200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规范”更是被作为北京市地方标准推广实施。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工作是对“十二五”时期创建工作的全面提档升级,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运动健身和健康生活的新期盼、新需求,使全民健身示范街道、体育特色乡镇成为“十三五”时期引领本市群众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使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

  创建工作是体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体育特色乡镇的创建工作紧紧围绕群众体育的“六个身边工程”,有效推动北京市农民体育的蓬勃发展。通过健全农民身边的健身组织、建设和利用农民身边的场地设施、丰富农民身边的健身活动赛事、加强农民身边的健身指导、营造农民身边的健身文化氛围,补齐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短板,充分发挥体育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的乡风民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有效推动了农村体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

  创建工作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的有效实践。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家门口的健身器材老旧,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这些看似零碎的“小事”,实际上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群众的“烦心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这次创建过程中,市、区体育部门通过与基层街乡一次次的交流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一起推进工作,我们发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信念更加坚定,只要围着问题转、围着群众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一定能把北京市全民健身的事办好。

  “今年我家附近新建了一个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我们健身有了好去处。”

  “我们社区刚又新成立了健身气功队和柔力球队,我每天都能跟着老师练习。”

  “今年社区的体育比赛和活动越来越多,我们还代表街道参加了区里的健身操舞比赛。”

  ……

  创建街乡老百姓的话言犹在耳,一路走来,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处努力、每一次提升,都凝聚着基层街乡的无穷力量和智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切工作,基层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创建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为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创出了“新局面”,开出了“新愿景”,也开启了新时代的“新征程”。

  2019年,北京市将根据《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工作,并对第一批创建的60个街道、乡镇实施动态管理,持续帮扶、指导和服务,确保各街乡全民健身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的创建,必将助力全面提升街乡全民健身工作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参与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促进首都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落到基层落到实处,为建设双奥城市和健康北京贡献积极力量。

  • 30万+文化企业

    多维度搜索企业,支持有无联系方式、是否获得融资、是否获奖等高级筛选条件

  • 2万+获奖企业

    北京文化企业各种排行榜单和获奖名单。

  • 权威来源

    数据与国家权威网站同步实时更新

  • 全量数据

    工商数据,法律诉讼,新闻动态,企业年报等全量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