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领先的文化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文化赋能 数据立信

行业动态 招投标
朝阳10家北京市首批文创园区集中亮相文博会
2019-05-30  来源:  [大] [中] [小]

朝阳区10家各具特色的首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三里屯、751等彰显“时尚夜朝阳”的夜间文化经济商圈,朝阳区助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百园工程”,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将集中亮相北京文博会。据悉,近年来,朝阳区聚焦“高精尖”,不断加强政策和服务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由重空间经营的“文化园区”向重新兴业态发展的“文化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实现了全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1-2月,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308.3亿元,约占北京市文化产业收入的1/5,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微信图片_20190530112135.jpg

打造“24小时消费街区” 点靓“时尚夜朝阳”

据介绍,今年北京文博会纳入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5月29日至6月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举办。朝阳展区位于4号馆,将以“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主题,以“文化+”产业融合、全新互动体验为特色,以朝阳区10家获得市级认定的首批文化产业园区为典型代表,全面展示朝阳区文化产业,特别是实施“百园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成就。在展示内容上主要分为品牌园区独立展区和公共展区两大板块。品牌园区独立展区将集中展览展示朝阳区10家北京市首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亮点和特色。公共展区主要围绕朝阳区旨在推动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百园工程”、朝阳区“夜间文化经济”特色与亮点、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创新发展成果以及全国首个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等进行集中展览展示,全面展示朝阳区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成就。“近年来,朝阳区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不仅在促进全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让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服务于民,增加了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

据悉,今年朝阳区获得北京市首批认定的10家文化产业园区将首次集体亮相文博会。据介绍10家文创园区既有创意感、时尚感、科技感的“高大上”园区,也有厚重感、历史感、文化感的“大情怀”园区,历史与现代交相呼应,文化与科技完美交融,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风向标”和北京文化“金名片”798艺术区将展示当代艺术发展成果;创意时尚设计产业与国家工业遗产跨时空完美融合的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将集中展示和重磅发布AI应用场景体验、夜间文化消费街区、“火车街区”等设计、创意、科技、体验于一体的新项目;以锯齿状老厂房建筑为特色,以文化传媒产业为主导的首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莱锦文创园将以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亮点集中展示园区平台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深耕园区“空间+内容”模式,立足北京在全国形成品牌输出的郎园Vintage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主线,宣传推介郎园立足北京,在全国进行品牌输出、项目布局的重要成果;注重文化科技创新与绿色生态办公的恒通国际创新园将集中展示园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成果,选介和推广园区品牌;以“懋隆”老字号文化为底蕴、以高端工艺品创意设计、展示交易、对外贸易为主的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将运用VR全景高科技手段、互动体验方式现场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精品、懋隆“燕京八绝”、懋隆数字艺术馆体验项目,给现场观众带来“老字号”的新体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世界最大水泥筒仓群、广渠路上的文化新地标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国际范”十足,将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共同签署塞隆园区与柬埔寨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打造以塞隆为龙头的国际文化博览会、论坛及文创产品品牌;“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三化有机融合的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将以文化创意的内涵、绿色生态的环境、国际化的文创企业与产品为主要内容,全面展示园区特色及发展成果;传统梨园文化与创新文化交相辉映,以电影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为特色的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园平房园区将全面展示园区运营发展的重要成果,并重点推介园区品牌输出的长春·星影空间城市文化广场新项目;重视人文关怀,连锁化品牌运营的尚8园区将携尚8国际创新园、尚8设计+、尚8里文创园、尚8东区孵化器、尚8国际音乐园等尚8系列园区集中亮相,全面展示尚8园区连锁式品牌化运营的重要成果。

同时,记者在通气会现场了解到,近年来,朝阳区立足自身文化、国际化优势,以文化、时尚为特色,深挖夜间文化经济发展潜力,大力推动夜间时尚文化消费,在全区形成了三里屯、蓝色港湾、世贸天阶、丽都商圈、751时尚广场、郎园vintage等一批夜间文化经济商圈,点靓了“时尚夜朝阳”文化品牌,激发了城市夜间文化消费,增添了城市文化气息。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751时尚设计广场作为我区重要的品牌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搭平台、办活动、优环境、塑品牌’等举措,深入挖掘夜间文化娱乐消费潜力,致力于园区夜间经济功能的提升。园区将围绕‘751十字街区消费体验’‘时尚回廊区域生活方式产品交易’‘火车街区潮流市集’启动建设24小时文化消费街区。同时,751与园区的剧场演艺、流行音乐、设计展示、高端发布、美食创意等内容相结合,将举办中国时尚设计消费节、文化演出消费季、前沿科技体验季、751国际设计节、夜间时尚创意秀等一系列夜间文化活动,努力将751建成集聚高端文化创意资源、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引领消费结构升级、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承载空间,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此外,三里屯地区作为集国际资源、时尚休闲、酒吧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时尚消费商圈,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品质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成为国内外游客夜间消费的重要集聚地。2018年,新改建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为时尚三里屯进一步增添了文化的气息,吸引了众多读者,逐渐成为三里屯地区文化新地标。”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补充到。

深入实施“百园工程”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近年来,朝阳区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实施减量发展、集约化发展,加强服务体系创新,持续优化营商营文环境,积极探索老旧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区的新模式,推进了全区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充分调动城市文化资源市场活力、有效促进高端文化资源涵养集聚、持续推动城市更新转型与空间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了解到,2019年,北京市认定首批33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其中朝阳区就有10家,并将在本届文博会朝阳区展区上集中亮相。郎园、尚8、898、北服创新园、东方嘉诚等一批具有品牌效应、先进运营理念和成熟管理团队的园区,开始以品牌输出、模式输出、团队输出等方式打造创新协作生态圈,形成“南上北下”之势,以朝阳区为“总部基地”,在全国进行总体布局,形成“朝阳文创园区IP”靓丽品牌。

随着园区不断优化升级,目前朝阳区园区呈现出由“租赁经济”的物业管理模式向“服务经济”的投资运营模式升级;由传统业态的“文化园区”向重新兴业态发展的“文化科技园区”升级;园区发展与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高效联动;由简单的“物理空间拓展”向“品牌、模式多功能输出”升级;由功能单一的“产业集聚空间”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间”升级的5大新特点、新趋势。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进入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从集聚发展向功能提升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

“经过20多年的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朝阳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和亮点。目前,朝阳区已有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等84家各具特色的文创园区,其中,通过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文创园区60余家,形成了错位、协同、融合的发展格局。朝阳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新的园区如雨后春笋般仍在不断出现。”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北京‘减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紧抓大数据、云计算、AI、5G、移动新媒体等新一代科技更新契机,加强政策、服务体系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园区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园区运营管理能力,促进园区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促进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要方向。为此,朝阳区聚焦园区品质和贡献度‘双提升’,提出深入实施文化产业‘百园工程’的工作思路,力争到‘十三五’末,打造100个产业集聚度高、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善、管理运营规范、社会效益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文化产业精品园区,不断扩大朝阳区文创园区‘朋友圈’,在全区打造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产业‘百花园’,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

据悉,朝阳区为深入实施文化产业“百园工程”,促进品质和贡献度“双提升”,不断加强政策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精准服务。构建以“园区数据库—园区特色分类—政府精准服务—政策引导”为主体的精准服务园区发展的体系。加强园区走访服务,依托“百园工程”园区运营管理培训班等平台,健全园区经验交流分享机制,提升园区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聚焦投融资、孵化创新、财税政策、人才培育、招商引资、项目推介等,研究服务园区发展的“综合服务包”。探索实施园区“管家制”,为园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二是统筹政府社会资源,健全部门统筹协作机制。加强区级各相关部门的统筹协作,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助力园区转型升级。发挥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文创实验区信促会等平台作用建立共建、共治机制。三是加强政策集成创新,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加强政策集成创新,用好朝阳区文化产业“政策50条”,聚焦精品园区、品牌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有效、有力的扶持政策体系。发挥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重点园区、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四是注重科技创新赋能,打造文化科技融合新地标。鼓励和指导园区加强园区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园区运营管理能力,营造文化科技企业融合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重点培育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的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引导园区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高端环节持续发力,重点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5G、AI、数字内容、AR/VR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引导向“文化+科技”园区转型升级。五是注重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构建园区梯次化发展格局。加强园区特色定位,注重园区内涵和质量,纵深布局园区产业链,提升园区竞争力,以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动高端资源聚集。聚焦高精尖领域和高端环节、功能,推动园区内涵式发展,提升园区集约化水平。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品牌知名度高“高大上”的精品园区,精心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运营灵活专业、特色鲜明的“小而精”的特色园区基地,不断完善园区梯次化发展格局。六是加强国际合作,提速园区国际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朝阳区国际化资源聚集优势,积极落实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行先试政策,吸引国际优质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在朝阳区,特别是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内落地。筹建世界知名文化产业园区协同发展联盟,加强朝阳区园区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及企业开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开展海外投资、并购或建设境外连锁园区,推动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构建互利共赢的园区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在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下一个风口,紧抓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成为园区迭代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朝阳区紧抓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化、融合化等新趋势,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发展移动新媒体、数字内容、VR/AR、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新业态,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促进园区功能转型升级、迭代更新。在园区内聚集了掌阅科技、蓝色光标、宣亚国际、创业黑马等一批上市企业,罗辑思维、天下秀、马蜂窝、集奥聚合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和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文化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内容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朝阳区越来越多的园区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科技融合特征,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集聚地。”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向记者讲到。

在朝阳区五方桥东南角,有一个特别的文创科技园区格外惹眼,白绿相间的厂房,几何抽象画派先驱蒙德里安式的红黄蓝拼接色块,各式各样的气瓶巧妙变装融合在园区里。这就是“天海科技广场”。三年前还是亚洲最大的气瓶生产企业北京天海工业公司的厂区,产品广泛应用在公交车、汽车、天然气、医疗器械、航海等多个领域,现如今已经变身为时尚的文化科技园区。园区深处的一片广场上,静静陈列着抛丸机、收口机、缠绕机等机械设备,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1969年,新中国的第一个氧气瓶就诞生在这里,我们生产的各类气瓶远销国内外。”天海科技广场项目负责人自豪地说,“我们积极响应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发展要求,将园区从装备制造业转型成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经过改造后,可入驻200多家企业。重点面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VR、电子商务等领域,重点培育和发展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应用示范为基础,科技与商务、金融、文化等产业相融合的新业态、新企业和新行业。”天海科技广场的负责人介绍说,“自3月份开园以来,我们这里备受文化科技类企业青睐,目前已经有20余家企业入驻了园区,都是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地位、偏重于文化创意类和科技创新类的企业。我们从工业气瓶厂变身科技广场,成为了文化科技企业发展的催化剂。”

前身是北京市双桥乳制品厂的E9区创新工场如今已经转型成为富有时尚气息和浓郁创意氛围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园区以文化科技融合为产业定位,集聚了一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创意为代表的创新型科技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目前,园区内吸引了数量众多的文化科技相融合的高科技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集奥聚合、36氪鲸准、特斯联,B+轮准独角兽企业智齿科技等一批高成长创新企业,集聚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达80余家。其中独角兽企业3家,文化创意企业40余家,科技企业30余家。目前一期入园企业总估值超200亿人民币。”E9区创新工场项目负责人介绍到,“我们发挥园区后发优势精准定位,主动遴选优质文化和科技企业,构建‘文化+科技+服务+应用场景’的产业平台。”在朝阳区,又文艺又充满科技感的不光是天海科技、E9区创新工场,还有郎园、惠通时代、万东等一批园区都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科技融合特征,这些园区培育出了一批文化科技类的行业领军企业或文化“独角兽”企业。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围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高水平建设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现代都市景观与产业融合发展廊道”,在服务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逐步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文创实验区作为文化产业政策的试验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影视及文化产品保税、“蜂鸟企业”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在实验区率先落地。区级层面,2016年出台了“政策15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出台了促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50条”,涵盖品牌提升、信用体系、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旗舰企业、精品园区、文化贸易、风投奖励、上市融资、四板奖励、孵化创新、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文化保税等15个领域50条具体政策条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促进体系。

金融支持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一直探索多渠道为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初步探索形成了搭建信用筑基、政策架桥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国家文创实验区探索建设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实验区企业信用促进会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两个支撑(政策支撑和服务支撑)、形成两个闭环(“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信用融资服务闭环和“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上市培育、政策支持”的股权融资服务闭环)”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满足企业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类需求,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形成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朝阳模式”。2016年,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探索创新“信用筑基、政策架桥”的文化企业信用融资模式,与3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达成合作,推出文化企业专属产品30余种,两年多来,500余家文化企业成功通过信用融资83.53亿元,节约融资成本32.76%;2018年8月28日,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实验区正式启用,首批入驻金融服务机构20家,搭建一站式、多层次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文化金融创新高地;2018年,朝阳区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已正式投入使用,支持文化科技融合等重点项目(企业)。

近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文化企业发展的难题,充分挖掘并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为文化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精准服务促发展系列行动,成立了全国首个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成立了全市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分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举办了30余场“精准服务促发展”系列活动,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商营文环境。

下一步,朝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落实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按照“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抓手,聚焦园区品质和贡献度“双提升”,深入实施文化产业“百园工程”,不断加强政策创新、服务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朝阳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上新台阶,全力推动朝阳区建设首都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贡献。


  • 30万+文化企业

    多维度搜索企业,支持有无联系方式、是否获得融资、是否获奖等高级筛选条件

  • 2万+获奖企业

    北京文化企业各种排行榜单和获奖名单。

  • 权威来源

    数据与国家权威网站同步实时更新

  • 全量数据

    工商数据,法律诉讼,新闻动态,企业年报等全量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