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数据立信
工业记忆 文化传承 城市更新
北京市朝阳区倡议发起成立全国老旧厂房
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转型发展,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功能优化、动力升级、提质增效、空间更新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显著特点,代表城市工业文明的大批老旧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及相关工业设施(以下简称老旧厂房)面临“腾笼换鸟”。这些老旧厂房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市发展的光荣历史,是传承发展历史文化、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是城市的“文化富矿”和“金山银山”。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动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近20年来,北京市朝阳区通过文化创意方式改造利用老旧厂房,实现工业文明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创新性融合,已经成为国内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的先行区域,成果显著。据了解,为总结推广经验,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和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牵头倡议,联合国内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先进城市(城区)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正在筹设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简称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全国性的、行业性的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协同发展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朝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合作共赢 协同发展
全国首个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将于8月份正式成立
据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探索新时代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创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同发展,搭建全国性的、行业性的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协同发展平台,全面展示发展成果,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分享、合作共赢和协同发展,北京市朝阳区和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牵头倡议,经友好协商,拟联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青岛、大连市等城市的相关城区和湖南省长沙市、云南省昆明市、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唐山市等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先进城市(城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智库机构和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莱锦创意产业园、郎园Vintage文创园、上海8号桥、杭州LOFT49文创园、重庆中复北仓文创园、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园等50个国内老旧厂房转型升级的知名文化产业园区,以“工业记忆•文化传承•城市更新”为主题,将于2018年8月18日在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联合举办“2018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研讨活动”。
记者了解到,研讨活动主要包括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主题展、主题研讨会和成立联盟三项主要内容。主题展将集中展示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先进城市(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辖区内老旧厂房改造升级的知名文创园区发展成果和转型升级经验。主题研讨会将围绕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对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的作用,以及新形势下如何拓展和提升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效能、优化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新理念、新模式等内容展开研讨。联盟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园区主体、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模式,搭建全国首个全国性、行业性、非盈利性的老旧厂房保护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协同发展组织平台,统筹全国各地老旧厂房、文化资源、金融资本、创意人才、创新技术、专家智库等优势资源,推动经验交流,拓宽市场资源共享渠道,促进资源对接和项目合作,推动政策、服务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推动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发展,促进城市更新转型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将对城市老旧厂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文化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朝阳区诚挚欢迎全国各城市(城区)及老旧厂房转型升级的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参与到联盟建设中来,共同携手搭建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北京市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工业遗存 文化富矿
老旧厂房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金山银山”
随着城市功能转型升级,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北京市高度重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798艺术区为标志,北京老旧厂房的文化再造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和提升转变过程。近些年,北京市积极加大因势利导,特别是2017年12月专门出台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原则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使老旧厂房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腾退老旧厂房达242个,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601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的占地138万平方米。其中,朝阳区作为北京市曾经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老旧厂房资源丰富。近年来,朝阳区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主动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结合区域实际,科学把握老旧厂房转型发展的“园区发展与文化方向的关系、疏解与提升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园区建设与城市人文风貌的关系”五大关系,深入推进“腾笼换鸟”,积极探索老旧厂房空间腾退再利用有效方式,加快引导存量资源功能转型和改造升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高质量推进区域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聚焦高端、政策保障、典型示范、精准服务、规范管理等发展举措,朝阳区携手企业培育出以当代艺术展示交流为主的798艺术区,以时尚设计产业创意和展示发布为主的751时尚设计广场,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为主的郎园vintage文创园,以高端工艺品展示交易为主的懋隆产业园,以文化传媒业为主的莱锦产业园,以电影产业为主的铜牛、东郎产业园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老旧厂房转型的品牌文创园区。”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他还表示,“经过多年探索,目前朝阳区已经初步探索出工业遗存转型的4种模式——艺术家自发聚集发展、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798模式’;产权方与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751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朝阳规划艺术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由国有企业组建新的运营团队进行整体改扩建的‘莱锦创意产业园模式’。为全国老旧厂房改造转型发展文创园区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经验借鉴。”
据悉,截至目前,朝阳区已有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惠通、塞隆、吉里、竞园、齿轮场、创立方、西店记忆等57家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创产业特色园区,改造建筑规模281.7万平方米,形成文化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华丽转身的典范。同时,在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下,一些老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积极利用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艺术影院、非遗展示中心等公共文化功能,举办文化节、戏剧节、电影自习室、创意市集、艺术体验课等活动,推动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和营商营文环境的优化提升,一批文化产业特色园区不断涌现,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不断升级发展,实现了由综合型园区向特色化、专业化园区转变、由封闭管理式园区向开放融合式园区转变、由单纯经营空间园区向经营园区品牌转变、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园区转变,成为新形势下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特点。”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批运营成熟的园区实现了运营模式、管理团队、园区品牌等方面的输出和推广,例如郎园、尚8、爱工场、北服时尚产业创新园等以“一园多点”模式,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建立了链锁园区或合作园区,实现了园区品牌和模式的输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创新政策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
国家文创实验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促进了文创产业的聚集和规模化发展,促进了朝阳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朝阳区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重要抓手,以政策创新、文化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服务、服务平台等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北京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出台了促进实验区发展“政策十五条”,实施了“蜂鸟计划”,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建立全市首家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分中心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推动了全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文化创新政策落地,允许外商投资者独资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吸引索尼音乐北京分公司、爱贝克斯(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落户实验区,标志着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领域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201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围绕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和北京市采取部市战略合作的方式,以朝阳区“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一带78平方公里为核心承载空间,共同规划建设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三年多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六个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创新体系,改革创新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逐步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记者了解到,国家文创实验区以老旧工业厂房改造转型升级利用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推进“腾笼换鸟”,积极引导一批老旧工业厂房转型升级文创产业特色园区,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国家文创实验区内莱锦、懋隆、郎园、东郎、铜牛、塞隆等24处老旧工业厂房‘腾笼换鸟’成为文创园,不仅成为了首都的城市文化地标,更成为了首都市民休闲活动的‘后花园’”,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2017年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达到3204.8亿元,同比增长7.9%。2018年一季度,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775.6亿元,同比增长10.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合计374.9亿元,占全区48.3%,同比增长11.8%。截止2018年3月底,朝阳区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达到88912家,一季度新增2301家,其中,新增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137家,1亿元以上43家,注册资本金合计141.5亿元。其中,国家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达到38111家,一季度新增510家,其中新增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61家,1亿元以上24家,注册资本金合计55.3亿元。目前,朝阳区已有万达电影、蓝色光标、掌阅科技、宣亚国际等182家上市文化企业(含新三版),汇聚了蜜莱坞、优客工场、微票儿、天下秀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区域内已聚集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集团、阿里文化、万达文化、恒大文化、苏宁文化、腾讯影业、爱上电视、蓝色光标、掌阅科技等一批知名品牌文化企业,成为中国文化传媒类企业最集聚的区域,朝阳区已经成为首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文创实验区及周边区域云集了除俄罗斯外的全部外国驻华使馆,集中了全市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国际商会,70%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包括BBC、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共同社、塔斯社、时代杂志、华尔街日报等近200家国际知名新闻机构集聚实验区,成为众多国际综合传媒机构的信息交流中心、资源汇集中心和节目制作中心。实验区丰富的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交往和国际传媒资源,具有国际文化交往的突出优势,实验区将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国际文化展示交流中心、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信息传播枢纽,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首都国际文化交往的新节点。
下一步,朝阳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落实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努力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特别是“两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上,求突破、树标杆、作示范,建设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区,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为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贡献。
多维度搜索企业,支持有无联系方式、是否获得融资、是否获奖等高级筛选条件
北京文化企业各种排行榜单和获奖名单。
数据与国家权威网站同步实时更新
工商数据,法律诉讼,新闻动态,企业年报等全量信息库